新高考的变与不变!
发布时间: 2021-08-09 14:03 发布者:hajky
如果选择了物理,超过90%的专业都不受限制,更重要的是,大学中60%以上的专业是招理科生的,上大学更容易。据统计,2017年浙江选择物理的同学,本科率比其他选科组合高了23%。第三,给孩子未来调整留下余地,理转文是相对容易的,“但文转理,除非你是天才”。
不过,研究人员也发现,首批试点中出现的“弃学物理”现象在第二、第三批改革中并没有出现。“从我们刚刚结束的对第二批试点省份北京市的抽样调查来看,物理选考人数的比例大约为67.9%,海南物理选考人数在40%以上。”王新凤说。
出现这样的结果与省际、校际之间存在差异有关,同时与国家及地方的政策引导有关。比如,从2017年开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于高校92个专业类的选考科目要求进行了精心指导,绝大部分高校都进一步优化了选考科目的要求。
“改革初期,许多高校对选考科目的理解不深,许多专业都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一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说,高校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衔接高校的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科目要求,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从目前高校公布的选考科目要求来看,绝大多数的理工科专业都提出了“物理”科目的要求;还有许多专业也都提出了特色要求,比如公安学类要求选考“政治”,医学类要求选考“化学”“生物”,历史学类要求选考“历史”“地理”等等,对于中学的教学给予了有力的引导。
“高校的科目提得越明确,考生越容易选择。”一位中学校长说,其实选择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随心所欲就好,还是要引导学生选择跟自己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目。
更深刻的变化还“在路上”
应该说,2014年启动的这轮高考改革不仅关系到“如何考”也关系到“如何招”,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项系统性的改革,改革难度大、牵涉利益相关者众多,虽然已经历了三批,但依然存在着一些改革的难点。
难点也是关键点。
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本次改革最重要的部分莫过于确立了“两依据,一参考”的高考招生录取模式。其中,“两依据”是指语数外3科全国统考成绩和3科选考科目成绩,“一参考”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并将使用权交给高校。
“对于不唯分数,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条件,我们目前还没有办法一步到位,因为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形成完备的诚信体系,目前只能是‘一参考’。”陈志文说。
不过,一些高考改革省份也在进行着一些尝试。比如浙江省尝试了“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招生。
记者在浙江大学官网看到了该校今年在浙江省内“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明确提出招生对象是:符合2021年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通过各科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无不合格科目),高中期间综合素质评价中品德表现终评等第为“优秀(A)”或者“好(B)”,学科特长突出,专业意向明确,身心健康,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优秀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提交材料并通过初审的考生要参加学校的面试,最终按照“高考成绩”“面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不同比例相加后的“综合成绩”进行录取。
“我们对综合评价招生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这些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考尖子生,但是他们的综合素质非常高,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规划能力都比较高,在学业上也表现出了较好的发展潜力。”王新凤说。
据教育部权威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十四五”规划又提出“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提高到60%。也就说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这也意味着人们对高等教育提供优质又兼顾个性的人才培养有了更高的需求,这无疑也给高考招生录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永远在路上。高考更深层次的变革依然在探索中,后续的改革措施也会陆续出台。